您当前的位置: 首页 >> 聚焦 >  >> 
天天热头条丨边陲小城有个“青马小组”
来源:中国青年报      时间:2023-01-17 07:43:35

1月15日7时40分,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在内蒙古二连浩特市的大地上,3位护旗手昂首阔步护卫着国旗走向升旗台。

他们是中国铁路呼和浩特局集团有限公司二连浩特车站“青马学习小组”的成员。2020年1月1日,二连车站成立6支“青马”国旗护卫队,承担起每日升国旗的光荣任务。1000多天来,升旗仪式风雨无阻,从未间断。


【资料图】

2022年下半年,二连浩特疫情防控形势紧张,天天早上二连车站站前广场都排着做核酸的长队。每到升旗时,人群都自觉从旗杆中间分开,护旗手刘炬川在大家的注视下完成升旗仪式。刘炬川曾听到同事说,“每天看着国旗升起,护旗手精神抖擞地走来,感觉再难也能坚持下去”。

“不是没有学习激情和动力,而是以前没有合适的平台”

二连浩特市是仅有7万常住人口的边陲小城,位于内蒙古正北部,北与蒙古国口岸城市扎门乌德隔界相望。二连浩特也被称为“火车拉来的城市”,1956年1月1日,中、蒙、苏三国铁路开通国际联运,我国建立了唯一通往蒙古国的铁路口岸站——二连站。铁路开通后,同年3月,锡林郭勒盟决定成立二连镇,二连城区的雏形便是以二连火车站为中心。

目前二连车站有青年职工357人,其中大部分来自外地。4年前,二连车站党委书记王文庆发现,有一些青年职工因为思乡、工作环境艰苦等原因纷纷离职。如何让青工能够扎根二连车站?车站党委决定以“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”为抓手,着力加强青年职工人才队伍建设。

2019年12月底,车站制定下发《关于实施“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”的通知》,并出台相关学习管理制度的配套文件。

招募“青马小组”成员时,有人建议给每个车间分派任务,但是分管职教的副车长夏热坚持认为,“要让大家自愿报名,即使只有几个人”。没想到报名的青工非常多,最后用了整整两天的时间才完成面试。“这说明不是我们的青工没有学习激情和动力,而是以前没有合适的平台。”夏热回忆说,当时共有113名青工参加了面试,占全站青工总数的43.4%。最终选拔出20名正式学员、17名后备学员。

当问及第一批成员李思瑞为什么主动报名时,她回答说:“其实我对理论学习也感到头疼,就是抱着好奇的心态加入进来。”两点一线的工作、生活,让当时27岁的李思瑞日渐觉得无趣,她想做出一点尝试,看看会不会发生改变。

改变在悄然之间

坚持的3年时间里,李思瑞期待的改变在悄然之间发生了。原本不善于表达的她,变得逻辑清晰、口才出众;原本感到生活刻板无趣的她,结交到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;原本在工作中默默无闻的她,因为一场公开的讲课,才能被发现,后来还被委以重任。

“青马小组”的每一位成员都发生了或多或少的改变。冯虎林认为自己最大的变化是思考问题的方式。1990年出生的他最初是一名信号员,现在是安全科助理工程师,负责站内安全监督工作。遇到问题时,冯虎林学会从正、反两面看待问题,也很快能想到解决问题的周密办法。

改变是如何发生的?冯虎林觉得学习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,“这种感觉很奇妙,就像是盖房子”。“青马小组”成员从《辩证唯物主义》开始学起,一点点吃透、搞懂哲学最基本的概念,冯虎林说:“就算学了三年,还有好多问题没弄明白,不过越学越觉得有意思。”

李思瑞觉得改变可能源于“内卷”。“学哲学的基本概念,我们就比谁能通俗易懂地讲清楚;理论学习研讨我们每次都要投票选出第一名。”李思瑞形容“研讨就像吵架”,大家为了争个高低,上网查资料、翻阅史书,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尽力把课题研究明白,就这样理论知识慢慢内化到脑子里。

信念的坚定源于理论的自觉。在个人学习、每周读书汇报、每月集中讨论的过程中,“青马小组”成员坚定了马克思主义信念。

“变成一道光,照亮身边的人”

“理论学习要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。”夏热要求小组成员在理论研讨中举的例子,必须和实际工作相关。夏热举例说,上周学习《学哲学用哲学》这本书,其中提到“为了达到伟大的目标而团结”,来自客运车间的小组成员白娟谈到,旅客和客运员的共同目标是顺利、便捷地出行,“为了达成目标,旅客和客运员应该互相理解,即使发生了矛盾,我们也要更加包容”。

通过理论学习,小组成员的实际工作能力得到了提升。在工作中冯虎林坚持实事求是,负责安全监督工作的他,用哲学里的概念给大家讲为什么要重视安全生产,他也常用辩证思维把安全监督工作做实、做细、做深。

“青马小组”成员大多为90后,夏热发现坚持下来的学员,如今在工作中都承担着重要任务。夏热记得有一次,小组成员排演了一个情景剧,以“为什么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”为题来展示平时的研讨过程,在全局汇演时,局领导觉得很震撼,台下的青工也被热烈的氛围感染。如今,“青马工程”成了二连车站的响亮名片,第一批学员的模范带动作用,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青工加入,车站青工流失的问题也得到了很大缓解。

“我想变成一道光,照亮身边的人,吸引更多有想法的年轻人加入进来。”李思瑞说,自己的“那道光”是小组成员王海珍,“她对学习的热情感染着我们。”

尽管工作任务繁重,但是李思瑞从没想过退出,“大家交流、思想碰撞的感觉特别好,就像是回到了上大学的时候,每次和虎林‘吵完’,我们还一起去吃面”。

上一篇:

下一篇:

X 关闭

X 关闭